马克龙想来中国看阅兵,眼看美国连续3次解除对中国限制坐不住了
我问你个问题,你有没有觉得最近欧洲那边突然很热情?特别是法国,简直有点急不可耐的感觉。
7月4日,法国总统马克龙当着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面,主动提起自己很期待再次访华。语气里不只是客套,甚至还流露出一丝急切。更让人玩味的是,他还表达了想出席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阅兵仪式的强烈愿望。这事摆在以前,多少有点不可思议,但现在怎么看都像是早有铺垫。
我查了下,过去三个月,美国连续三次对中国释放松绑信号,从高科技管控到外交口风都有变化。表面上看,是缓和局势,背后其实是内部矛盾推着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和中国的互动方式。这一套操作,欧洲全看在眼里。
马克龙的坐不住,绝不是突然来的。
欧洲这些年一直在试图撕掉美国小弟的标签,尤其是法国,骨子里对独立自主这事儿有执念。2003年反对美国打伊拉克就是一例。美国的全球号召力明显下滑,法国就更想趁机抢一把话语权。
这次阅兵邀请,对法国来说,意义远不只是一次外交排面那么简单。
首先是身份问题。法国在欧盟内的地位虽说不低,但离德国的经济引擎还差一截。如果能在全球舞台上拉近和中国的关系,哪怕只是象征性的,也能在欧洲内部扳回不少分。
美国可能也会来。如果法国能和美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东道主的活动里,而且能得到同等的重视,那象征意义就已经够浓了。
其次是经济层面的焦虑感。
2023年法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约为240亿欧元,而进口则超过500亿欧元,贸易逆差压力非常明显。但这并不妨碍法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持续加码。空客就是个典型,过去两年里光是大飞机订单,就有三笔来自中国的大额签约。马克龙在2023年访华期间,还顺带推动了法国牛肉、化妆品、能源等多个产业的合作。
他现在再来一趟,摆明是想要更多。
尤其是空客。美国的波音公司这几年在华份额逐步被蚕食,法国人心知肚明,订单在哪里,外交就该到哪里。
但这些都是明线,暗线更微妙。
我看了一下欧盟最近的一系列表态,特别是对中国电动车补贴调查一事,其实透露出两手准备:一方面给中国施压,另一方面又不断强调合作不可或缺。这边刚说完调查,那边法德高层又急着来北京谈合作。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操作,其实反映出他们心里没底。
尤其是法国,内忧外患。
马克龙在国内的支持率已经跌破30%。养老金改革被全民反对,移民政策一改再改还是两头不讨好。内政焦头烂额的国际上如果还能在中国这条线上博得点成果,多少也能缓一缓压力。
你可以理解为,他是来充电的。
但问题是,中国现在的对外节奏也不再是过去那种来者不拒的热情状态。每一次邀约、每一个合照,背后都得掂量。中法之间的合作空间不小,但也绝不意味着可以轻易套近乎。
尤其是阅兵这种场合,本身带有极强的政治和象征意义。
2015年,普京就坐在主席台上看中国阅兵,那是中俄关系特别紧密的一个节点。现在如果让马克龙来坐,传递的信号不仅仅是中法关系良好,更可能被外界解读为欧洲在向中国靠近。
这事要是放在2021年,欧美同盟如胶似漆的时候,不太可能出现。但不一样了。
中东变局、美俄拉锯、美国本土政治极化,各种不确定性越来越多,欧洲的安全感逐渐丧失。而法国,作为最想独立自主的盟友,自然要提前布局。
我注意到另一个细节:6月中旬,法国还在紧锣密鼓推动对华经贸委员会的机制化升级,提升对话频率和层级。他们是真的想站在一个更高点跟中国谈。
可问题来了,这个高点,是法国自己设想的,还是现实中真的存在?
中国现在更倾向于用多边合作的方式来消化国际矛盾,而不是简单地一对一拉盟友。如果马克龙真以为来一次阅兵就能提升自己在欧洲的老大地位,未免有些太理想主义了。
而且,德国怎么看?
毕竟法德之间的微妙竞争一直存在。法国太过活跃,只会让德国在中欧关系中警觉,反而不利于整个欧盟对中国政策的统一性。
你说现在中国会不会发这张邀请函?我猜可能会,但绝不会轻易给足面子。因为这种面子一旦给出去,其他国家也会照着这个标准开口,届时外交操作空间反而变窄。
而且,北京心里未必没有一笔账:法国是真心合作,还是想借机占位?未来是一锤子买卖,还是能稳定互动?
我没答案,但我能感觉到,这场外交抢位战才刚开始。
到9月那天,主席台上到底坐的是谁,恐怕不只是中法之间的事,也将是一次全球外交格局的投影。
我就想知道:这个时候还跑来想挤头等舱的,是不是都觉得自己已经买好了票?
相关文章
- 2025-05-24芳草地国际学校领办,昆明杨家地42班小学2027年开学_西山区_片区_教育
- 2025-07-22马克龙想来中国看阅兵,眼看美国连续3次解除对中国限制坐不住了
- 2025-04-14《魔域》317品牌日盛典:典藏外观坐骑登场 188888魔石+京东卡狂撒!